10/26/2007

 

發酵了回憶的酸奶


十月十日,為了撰寫劇本的原故,我必須前往故事講述的武術學校,往山東鄆城走一趟。
前往鄆城的其中一個路線是由北京西站乘坐火車。
我因為飛機抵達北京的時間和火車起程的時刻上的不協調,加上同行的美術指導錯過了航班,還有從巴林前住北京的法國攝影師乘坐的飛機也誤點,我只有無奈地等待他們。
劇組本來安排將一起前往鄆城的北京Casting Director招待我,但我知道他想在出門前與家人吃飯,於是我便叫他放心離去,我「自己顧自己」便行了。(他其實有邀請我到他家吃飯,但我又怎好意思呢?)

「一個人走在傍晚七點的北京City……」
背著大背囊,抽著大包包,我在積水潭走了一遍又一遍,由黃昏走到夜晚。
涼風颼颼。
街道上每個人都把雙手塞在衣袋裏取暖。他們與同行的友人有說有笑,和我擦身而過。
我也把手插進夾克的袋裏,但卻愈來愈冷。這個城市沒有一個我認識的人,沒有人能和我有說有笑,突襲的孤獨感使口袋裏的空氣溫度也下降。
陌生的城市、漸涼的他鄉、降溫的心情。
我因為安排失當而「留落異地」,心裏想著未完成的劇本、白白浪費的時間,愈想愈氣,竟向監製發了一個脾氣……(現在想起來不禁有點過意不去)

新街口外大街的兩旁有許多路邊小食檔,羊肉串和牛肉串都美味不已,但焦急和煩躁的心情把味道過濾了不少。
幸好,在這條沒有Starbucks、沒有熟口熟面的名店的舊街上,我在一間小店裏找到一個熟悉的面孔,我在北京的最愛------北京蜂蜜酸奶!

高中畢業的暑假曾走過中國許多地方,北京是旅程的最後一站。當日,我待在北京時便與北京蜂蜜酸奶結緣。我啜著酸奶渡過那個無憂無慮的夏天。我沒法忘記它的味道,濃濃滑滑的發酵酸牛奶不疾不徐的流進身體,踏實的感覺像一股沉著、帶著午後陽光餘溫的河水嫋嫋流過。酸奶的味道記錄了這個拂曉而過的夏天的燦爛氣息,味道把回憶發酵,保存在瓶子裏。
告別酸奶時,也是旅程踏上歸途的時候。
那個夏天遠去,手裏拿著酸奶瓶子的感覺也漸淡。
直至去年,我因為編寫劇本而在北京留了一段較長的日子,終於可以與酸奶久別重逢!一於「朝夕相對」!每天早上起來,我總要喝一瓶酸奶,嚐一嚐那個夏天的味道,不然便渾身不自在。
濃郁的發酵乳酪、古雅的樸素瓷瓶、懷舊的「按樽」情懷、凝固的懷鄉味道……
「酸奶」的意義已超過本身,它不被時間「發酵」,它永恆不變。
酸奶流進身體,把過去的味道解封,回憶的滋味在味蕾上留下痕跡。
昔日安撫摸著寒冷的心靈。

這個城市並不是沒有我認識的人,我認識那個夏天的我!
迎面而來,向我招手的正是從前啜著酸奶的「我」,我們有說有笑。

(若干年前讀過李碧華的一篇《北京酸奶載鄉愁》(在網上很容易找到),文字流露著對酸奶的感受。我對作者的體會很有同感,而且,文章寫得極好,所以還是不再獻醜,酸奶的話題到此為止。)

10/14/2007

 

HGW和易先生的眼淚

東德。
八十年代,柏林圍牆倒下前。
他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Stasi(Ministerium für Staatssicherheit,國家安全部)的秘密警察。

中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抗日時期。
他是日本人撐腰的汪精衛傀儡政府的特務頭目。

《竊聽者》中的HGW和《色,戒》裏的易先生雖然站在不同的時代舞台上,但身穿的卻是相同的戲服,他們都同樣演繹在「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瘋狂政權下,刺探、竊密、剷除異己的悲劇角色。
HGW和易先生同樣身懷特殊身份,幹著相似的工作。
他們都不惜任何手段奪取他人秘密。
他們懷疑一切、否定所有;無法相信、拒絕信任。
他們失去了「相信」的本能,泯滅了最原始的人性。
只有HGW和易先生明白,「相信」並不存在的人生是何等悲哀。
也只有HGW和易先生明白,必須把親人也視為猜忌對象的孤獨。
HGW和易先生過著一樣的人生,承受相同的痛苦。
不過,在《色,戒》裏,除了易先生在車上向王佳芝聲嘶力竭地咆哮遭他嚴刑逼供的犯人的血如何淺到他的皮鞋之外,我們看不到易先生的特務生涯。在電影院看著易先生,我卻想起他的「同行」HGW,腦裏不斷浮現HGW在《竊聽者》中拷問、竊聽的畫面。或許,透過《竊聽者》,我們可以找到易先生審問時的身影。
同樣地,回想起《竊聽者》的片段,竊聽中的HGW被目標人物和女友造愛的纏綿呻吟聲挑起慾念而電召應召女郎。幹著妓女時,HGW以一貫木訥的表情緊抿嘴巴,默不作聲,目光避開妓女的視線,他洩慾的表現與易先生第一次把王佳芝推倒在床上時遙遙呼應。易先生從後幹王佳芝,粗暴地扭她的脖子,不許她回望自己。我想HGW最能了解易先生遇上王佳芝時的心情。
《竊聽者》和《色,戒》或許可以來個「Cross-over」。
惡搞的想法是,假如把《竊聽者》和《色,戒》剪輯成一個故事,應該滿有趣的!
不過,把HGW和易先生放在一起,不過好玩而已。
不管人物是否相似,但可以肯定的是,《竊聽者》與《色,戒》同樣動人,同樣美麗。

「鐵石相擊,迸發出火花;激流岩石相衝擊,飛濺出水花,產生了彩虹,同樣的,唯有兩種力相衝突,才能展現出華麗的人生,一如萬花筒中所幻現的各種圖案。『沒有衝突就不會有戲劇產生。』然而,這那裏只限於戲劇?如果沒有相反兩種力彼此相擊的話,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存在,早已失去根本意義了。因為有生存的苦悶、戰鬥的苦痛,所以人生才有價值。」(廚川白村《苦悶的象徵》)

《竊聽者》與《色,戒》同樣美麗是因為HGW和易先生的存在都找到激發出瑰麗火花的衝突。
衝突同樣源自「藝術」!
「藝術」,Imitation of life!
臨摹出生命原貌就是「藝術」的責任!
兩個從摹仿生命的藝術國度走出來的人不約而同跨進HGW和易先生不見天日的特務世界裏,以最根本的人性、最原始的情感溶化他們。
衝擊HGW的是他的竊聽對像,一個被懷疑與異見份子私通的劇作家;至於衝擊易先生的則是企圖色誘並暗殺他的「臥底」,一個大學話劇團女演員王佳芝。
HGW逐漸被劇作家的世界薰陶,找回自己;易先生也被王佳芝戲假情真的愛情打動,差一點也重拾人性。
我一直認為,《竊聽者》使我動容的原因是她雖然講述一個在大時代發生的故事,但她並沒有語不驚人的找出宏觀的角度重新審視歷史,或煞有介事舖陳政治觀點,她著眼的卻是人生、藝術、最根本的人性、最原始的情感。想不到,《色,戒》也是這樣。
戲劇裏,情節是假的,但情感卻是真的。
生活中,情節是真的,但情感卻是假的。
在《竊聽者》中,HGW被劇作家彈奏的《Sonata for a Good Man》(獻給好人的奏鳴曲)所感動,被建制僵化的臉上流下了一道淚痕,如柏林圍牆上的一記裂痕。
《色,戒》裏,易先生也為王佳芝高歌的一曲《天涯歌女》而動容,如春日陽光的歌聲照耀冬藏的心,冰封的心靈被溶化化作淚水。
HGW和易先生的眼淚同樣為「藝術」而流。

很喜歡李安為原著添上王佳芝唱《天涯歌女》的這一段,但卻頗不認同導演對原著結局的改動。
《色,戒》電影中,易先生下令槍葬王佳芝等人後,坐在王佳芝睡過的床上,輕撫她躺過的床舖,然後,易太太進來,易先生抬起頭,目光像一下子老了十年,而且滿臉淚痕…….
小說並沒有這樣的描述,張愛玲的筆下並不見易先生的哀傷:
「她臨終一定恨他。不過『無毒不丈夫』。不是這樣的男子漢,她也不會愛他。」
夠狠、夠「毒」、夠俐落!
的確,王佳芝的愛也許中了易先生的「毒」!
相比易先生為王佳芝的歌聲而涔涔而下的淚水,他為了懺悔她的死而流的眼淚顯得太陳腔濫調、太廉價了!

「他們是原始的獵人與獵物的關系,虎與倀的關系,最終極的佔有。她這才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
張愛玲這樣總結易先生和王佳芝的感情。
易先生最終得到的是一段血跡斑斑的激情火烙。
而HGW不求回報的默默奉獻換來的是一份感謝的禮物。
《竊聽者》的尾聲中,柏林圍牆倒下的若干年後,HGW在書局看見劇作家的新書《Sonata for a Good Man》,書的扉頁竟寫著獻給HGW!原來,劇作家得悉HGW曾經暗中幫助他,於是,他撰寫了這書向HGW致謝。
HGW買下《Sonata for a Good Man》。
售貨員:「Would you like it gift wrapped? 」
「No. It's for me.」HGW抑制著內心的激動說出影片的最後一句話。
劇作家的禮物拭去了HGW良久未能釋懷的眼淚。
但願拭乾淚水之後,我們也能收到「It's for me」的禮物。

10/08/2007

 

《DRAMA & SHADOWS》-----甚麼是「張力」?這就是「張力」!

Stanley Kubrick的十三歲生日禮物是一部照相機。
(有沒有人知道是甚麼牌子、型號的相機?)
從此,他愛上了攝獵影像、愛上攝影、愛上電影。

《DRAMA & SHADOWS》收集了Stanley Kubrick當記者時拍下的照片。
看過Stanley Kubrick的影片無數遍,首次一窺有系統地整理過的大師相集。

我看見Stanley Kubrick在我眼前拿起他的照片,就像《A Clockwork Orange》裏,女醫生向主角播放不同幻燈片。

「I'm going to show you a picture……」

他也像女醫生般向我逼問。

「Just tell me the first thing that comes to your mind.」

「『張力』!我看見『張力』!­也看見了『危機』!」
光與影不但抓住瞬間,也捕獲了「戲劇」。
書名《DRAMA & SHADOWS》取得真貼切。

「……and you tell me what that person might say.」

相中人在想甚麼?
也許有些人會為她提心吊膽;也許有些人猜她已棒過無數書本、走過這道階梯千萬次,她根本不以為然。

她平靜的表情之下是其實焦急的心情,她咒罵著每級階級,因為她正趕住血跡斑斑的客廳,那裏躺著一具被她意外勒死的屍體,死者是她的養父。她計畫把養父被殺的兇案現場掩飾成吊頸自殺的場景。現在繩子已懸在樑上,屍體也套進繩圈,只欠養父步上絞刑台「自殺」時,腳下踏著的重要道具-----書本!

我想至少這樣的「Drama」才勉強配得上大師的「Shadows」!

你又認為「What that person might say」呢?

10/01/2007

 

《完全人格改造》-----死唔去,就要狠狠地活下去!


在書局裏,高掛「心靈勵志」、「自我增值」、「改變自己」之類「招牌」的書架不住「加建」,讀者也愈來愈多(可見香港人幾咁上進!)。

不過,像我這種自信如宇宙般不斷膨脹,信心已「超現實」地與現實「脫軌」的傢伙,這類書絕對提不起我的興趣。

不過,這一本《完全人格改造》卻是例外,因為,他的作者是鶴見濟!

鶴見濟就是若干年前弄至滿城風雨的《完全自殺手冊》的作者!

在書架上巧遇《完全人格改造》,察看到鶴見濟的鼎鼎大名時,愣住了,心忖:「怎麼曾經如此離經叛道的人,竟突然『性情大變』,變得正經八百呢?」

好奇地打開書,翻了數頁後,心中不禁大喝了一聲:「好!」

不如所料,果然是「掛羊頭賣狗肉」!

《完全人格改造》的確是一本教讀者改變性格的書,不過,「本性難移」!書中提出的方法依然不改作者語不驚人誓不休的個性!

其中一種作者提倡的舒緩壓力方法竟是「有節制地吸毒」!

吸甚麼毒?就是「Ecstasy」!即係「Fing頭丸」!

書中詳細介紹「Ecstasy」藥性、反應、作用……只欠在那裏出售!

雖然,呢本書對我來說毫無實際幫助,趣味多於一切。不過,我十分欣賞鶴見濟這位寫了《完全自殺手冊》的作者以《完全人格改造》作為他的新作,因為,他至少帶出了一個訊息:

「死唔去,就要狠狠地活下去!」

This page is powered by Blogger. Isn't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