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4/2007

 

Unofficial Guide To電影製作-----實戰篇之小編劇分身飛來飛去「打鬼」記第一回

不幸地(有工開應該是幸運!)兩個Project在差不多時間開拍!
一部的劇本飄泊了兩年多,終於找到了「好歸宿」,鎖定十一月十五日在山東鄆城開機。影片講述一群在武術學校長大,由細「打」到大的學生(以下簡稱:「打」)。
另一部幾經波折,「單位領導人」(即係導演)「三上三落」、「又做又唔做」之後,也決定在十一月十七日於銀川開鏡。電影改篇自中國某著名經典鬼故事(以下簡稱:「鬼」)。
「打」和「鬼」的開鏡日期只相差兩天!「打」的主景在山東鄆城宋江武術學校,主要開會地點是廣州和北京;「鬼」的主景在浙江橫店,開會地點在北京。
兩部電影開拍在即,都為臻至劇本作最後努力。
一個人,雖然有左右手、左右腦(甚至兩部或以上的電腦),但一心不能二用,面對寫劇本這種需要高度集中和注專的工作,又豈能同時「打」「鬼」?
一部電影的「受精期」難料,在資金、演員檔期等環境因素影響下,我們無法準確預測「故事的精子」甚麼時候碰上「製作的卵子」,並在孕育光影幻術的子宮中懷下「電影」的胚胎,等待懷胎十月後降臨人間。
兩部電影意外地同時「受精」,小弟雖不是生母(即係並非故事的原創人),但總算是養母,手掌是肉,手背也是肉,總不能棄之不理。
為了同時照料「打」、「鬼」這兩個「電影的胎兒」,讓她們平安、健康的誕生,小弟唯有施展「分身術」飛來飛去「打」「鬼」。
當然,最重要的是要感激「打」「鬼」雙方前輩的體諒,否則小弟一定「分身乏術」。
究竟這陣子,小弟是怎樣「活過來」的?
還有,為了順便讓不時追問我到底在幹甚麼的親朋好友知道小弟的近況。
以下便是十月至今,「打」、「鬼」的懷孕初期,小弟分身飛來飛去的「打鬼」記錄大公開!

十月一日至三日,日至夜,北京。
充當「鬼」導演代言人,向大陸投資方的數隻「總」報告劇本進度。
(我國的「單位」總有大量的「乜總」、「物總」,就像漢朝的將軍,「一個招牌跌落嚟都會擲死幾件!」)

十月三日至五日,日至夜,廣州。
由北京飛到廣州,跟「打」的出品人開會傾劇本。
(「打」的出品人是港產片黃金十年中的其中一個重要人物,已退隱一段日子。小弟實在有幸能遇上這位「高人」。每次開會,由於武功層次實在差太遠,根本不是「傾」劇本,那有「傾」的份兒,簡直是上堂「聽書」!)
十月十日,日至昏,北京。
準備乘火車到山東鄆城看「打」的景,但因為種種原因,結果在北京積水潭呆等了六小時。(詳見早前網誌「發酵了回憶的酸奶」)

十月十一日,深夜,火車。
坐了七小時的長途火車。

十月十一至十三日,日至夜,鄆城。
終於來到了「打」的主景------宋江武術學校。

十月十三日,深夜至晨,火車。
因為從鄆城回北京是在中途站上車,因此買不到軟臥的車票,唯有抱著行李睡在車廂的硬臥床舖。
天亮之際,火車也差不到駛到北京,看見車廂中每個乘客都睡眼惺忪,蓬頭垢面,場面十分有趣。

十月十六至十八日,日/ 夜,北京。
鄆城之旅後,心想終於可以在家待一陣子,沒料到,「打」監製急召小弟到北京跟出品人繼續「修復分場」。
會議原定「三日兩夜」,摘日在二十一日定於廣州「重賽」,想不到,卻「飛來橫禍」,「鬼」劇組頒下「追魂令」,下令前往橫店覆景。(時間剛好可以接上「打」在廣州的會議!)
我只帶了三日份量的衣服,唯有即時在北京搶購!(幸好,北京也找到大量橙色服裝)

十月十九至二十一日,日/ 夜,杭州/ 橫店。
由北京飛至杭州再轉車到橫店覆景和看道具,當然,還要修改「鬼」的劇本。

十月二十一至二十四日,日/ 夜,廣州。
繼續「打」的「修復分場大作戰」……

飛來飛去「打鬼」記未完待續,兩個多小時後,小弟便再踏上征途,起程往北京,然後到鄆城,最後一站是銀川。
是次行程,由十零度到零下五度,又風又沙又雪又雨…….
希望一切順利!
下回再談。

10/26/2007

 

發酵了回憶的酸奶


十月十日,為了撰寫劇本的原故,我必須前往故事講述的武術學校,往山東鄆城走一趟。
前往鄆城的其中一個路線是由北京西站乘坐火車。
我因為飛機抵達北京的時間和火車起程的時刻上的不協調,加上同行的美術指導錯過了航班,還有從巴林前住北京的法國攝影師乘坐的飛機也誤點,我只有無奈地等待他們。
劇組本來安排將一起前往鄆城的北京Casting Director招待我,但我知道他想在出門前與家人吃飯,於是我便叫他放心離去,我「自己顧自己」便行了。(他其實有邀請我到他家吃飯,但我又怎好意思呢?)

「一個人走在傍晚七點的北京City……」
背著大背囊,抽著大包包,我在積水潭走了一遍又一遍,由黃昏走到夜晚。
涼風颼颼。
街道上每個人都把雙手塞在衣袋裏取暖。他們與同行的友人有說有笑,和我擦身而過。
我也把手插進夾克的袋裏,但卻愈來愈冷。這個城市沒有一個我認識的人,沒有人能和我有說有笑,突襲的孤獨感使口袋裏的空氣溫度也下降。
陌生的城市、漸涼的他鄉、降溫的心情。
我因為安排失當而「留落異地」,心裏想著未完成的劇本、白白浪費的時間,愈想愈氣,竟向監製發了一個脾氣……(現在想起來不禁有點過意不去)

新街口外大街的兩旁有許多路邊小食檔,羊肉串和牛肉串都美味不已,但焦急和煩躁的心情把味道過濾了不少。
幸好,在這條沒有Starbucks、沒有熟口熟面的名店的舊街上,我在一間小店裏找到一個熟悉的面孔,我在北京的最愛------北京蜂蜜酸奶!

高中畢業的暑假曾走過中國許多地方,北京是旅程的最後一站。當日,我待在北京時便與北京蜂蜜酸奶結緣。我啜著酸奶渡過那個無憂無慮的夏天。我沒法忘記它的味道,濃濃滑滑的發酵酸牛奶不疾不徐的流進身體,踏實的感覺像一股沉著、帶著午後陽光餘溫的河水嫋嫋流過。酸奶的味道記錄了這個拂曉而過的夏天的燦爛氣息,味道把回憶發酵,保存在瓶子裏。
告別酸奶時,也是旅程踏上歸途的時候。
那個夏天遠去,手裏拿著酸奶瓶子的感覺也漸淡。
直至去年,我因為編寫劇本而在北京留了一段較長的日子,終於可以與酸奶久別重逢!一於「朝夕相對」!每天早上起來,我總要喝一瓶酸奶,嚐一嚐那個夏天的味道,不然便渾身不自在。
濃郁的發酵乳酪、古雅的樸素瓷瓶、懷舊的「按樽」情懷、凝固的懷鄉味道……
「酸奶」的意義已超過本身,它不被時間「發酵」,它永恆不變。
酸奶流進身體,把過去的味道解封,回憶的滋味在味蕾上留下痕跡。
昔日安撫摸著寒冷的心靈。

這個城市並不是沒有我認識的人,我認識那個夏天的我!
迎面而來,向我招手的正是從前啜著酸奶的「我」,我們有說有笑。

(若干年前讀過李碧華的一篇《北京酸奶載鄉愁》(在網上很容易找到),文字流露著對酸奶的感受。我對作者的體會很有同感,而且,文章寫得極好,所以還是不再獻醜,酸奶的話題到此為止。)

10/14/2007

 

HGW和易先生的眼淚

東德。
八十年代,柏林圍牆倒下前。
他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Stasi(Ministerium für Staatssicherheit,國家安全部)的秘密警察。

中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抗日時期。
他是日本人撐腰的汪精衛傀儡政府的特務頭目。

《竊聽者》中的HGW和《色,戒》裏的易先生雖然站在不同的時代舞台上,但身穿的卻是相同的戲服,他們都同樣演繹在「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瘋狂政權下,刺探、竊密、剷除異己的悲劇角色。
HGW和易先生同樣身懷特殊身份,幹著相似的工作。
他們都不惜任何手段奪取他人秘密。
他們懷疑一切、否定所有;無法相信、拒絕信任。
他們失去了「相信」的本能,泯滅了最原始的人性。
只有HGW和易先生明白,「相信」並不存在的人生是何等悲哀。
也只有HGW和易先生明白,必須把親人也視為猜忌對象的孤獨。
HGW和易先生過著一樣的人生,承受相同的痛苦。
不過,在《色,戒》裏,除了易先生在車上向王佳芝聲嘶力竭地咆哮遭他嚴刑逼供的犯人的血如何淺到他的皮鞋之外,我們看不到易先生的特務生涯。在電影院看著易先生,我卻想起他的「同行」HGW,腦裏不斷浮現HGW在《竊聽者》中拷問、竊聽的畫面。或許,透過《竊聽者》,我們可以找到易先生審問時的身影。
同樣地,回想起《竊聽者》的片段,竊聽中的HGW被目標人物和女友造愛的纏綿呻吟聲挑起慾念而電召應召女郎。幹著妓女時,HGW以一貫木訥的表情緊抿嘴巴,默不作聲,目光避開妓女的視線,他洩慾的表現與易先生第一次把王佳芝推倒在床上時遙遙呼應。易先生從後幹王佳芝,粗暴地扭她的脖子,不許她回望自己。我想HGW最能了解易先生遇上王佳芝時的心情。
《竊聽者》和《色,戒》或許可以來個「Cross-over」。
惡搞的想法是,假如把《竊聽者》和《色,戒》剪輯成一個故事,應該滿有趣的!
不過,把HGW和易先生放在一起,不過好玩而已。
不管人物是否相似,但可以肯定的是,《竊聽者》與《色,戒》同樣動人,同樣美麗。

「鐵石相擊,迸發出火花;激流岩石相衝擊,飛濺出水花,產生了彩虹,同樣的,唯有兩種力相衝突,才能展現出華麗的人生,一如萬花筒中所幻現的各種圖案。『沒有衝突就不會有戲劇產生。』然而,這那裏只限於戲劇?如果沒有相反兩種力彼此相擊的話,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存在,早已失去根本意義了。因為有生存的苦悶、戰鬥的苦痛,所以人生才有價值。」(廚川白村《苦悶的象徵》)

《竊聽者》與《色,戒》同樣美麗是因為HGW和易先生的存在都找到激發出瑰麗火花的衝突。
衝突同樣源自「藝術」!
「藝術」,Imitation of life!
臨摹出生命原貌就是「藝術」的責任!
兩個從摹仿生命的藝術國度走出來的人不約而同跨進HGW和易先生不見天日的特務世界裏,以最根本的人性、最原始的情感溶化他們。
衝擊HGW的是他的竊聽對像,一個被懷疑與異見份子私通的劇作家;至於衝擊易先生的則是企圖色誘並暗殺他的「臥底」,一個大學話劇團女演員王佳芝。
HGW逐漸被劇作家的世界薰陶,找回自己;易先生也被王佳芝戲假情真的愛情打動,差一點也重拾人性。
我一直認為,《竊聽者》使我動容的原因是她雖然講述一個在大時代發生的故事,但她並沒有語不驚人的找出宏觀的角度重新審視歷史,或煞有介事舖陳政治觀點,她著眼的卻是人生、藝術、最根本的人性、最原始的情感。想不到,《色,戒》也是這樣。
戲劇裏,情節是假的,但情感卻是真的。
生活中,情節是真的,但情感卻是假的。
在《竊聽者》中,HGW被劇作家彈奏的《Sonata for a Good Man》(獻給好人的奏鳴曲)所感動,被建制僵化的臉上流下了一道淚痕,如柏林圍牆上的一記裂痕。
《色,戒》裏,易先生也為王佳芝高歌的一曲《天涯歌女》而動容,如春日陽光的歌聲照耀冬藏的心,冰封的心靈被溶化化作淚水。
HGW和易先生的眼淚同樣為「藝術」而流。

很喜歡李安為原著添上王佳芝唱《天涯歌女》的這一段,但卻頗不認同導演對原著結局的改動。
《色,戒》電影中,易先生下令槍葬王佳芝等人後,坐在王佳芝睡過的床上,輕撫她躺過的床舖,然後,易太太進來,易先生抬起頭,目光像一下子老了十年,而且滿臉淚痕…….
小說並沒有這樣的描述,張愛玲的筆下並不見易先生的哀傷:
「她臨終一定恨他。不過『無毒不丈夫』。不是這樣的男子漢,她也不會愛他。」
夠狠、夠「毒」、夠俐落!
的確,王佳芝的愛也許中了易先生的「毒」!
相比易先生為王佳芝的歌聲而涔涔而下的淚水,他為了懺悔她的死而流的眼淚顯得太陳腔濫調、太廉價了!

「他們是原始的獵人與獵物的關系,虎與倀的關系,最終極的佔有。她這才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
張愛玲這樣總結易先生和王佳芝的感情。
易先生最終得到的是一段血跡斑斑的激情火烙。
而HGW不求回報的默默奉獻換來的是一份感謝的禮物。
《竊聽者》的尾聲中,柏林圍牆倒下的若干年後,HGW在書局看見劇作家的新書《Sonata for a Good Man》,書的扉頁竟寫著獻給HGW!原來,劇作家得悉HGW曾經暗中幫助他,於是,他撰寫了這書向HGW致謝。
HGW買下《Sonata for a Good Man》。
售貨員:「Would you like it gift wrapped? 」
「No. It's for me.」HGW抑制著內心的激動說出影片的最後一句話。
劇作家的禮物拭去了HGW良久未能釋懷的眼淚。
但願拭乾淚水之後,我們也能收到「It's for me」的禮物。

10/08/2007

 

《DRAMA & SHADOWS》-----甚麼是「張力」?這就是「張力」!

Stanley Kubrick的十三歲生日禮物是一部照相機。
(有沒有人知道是甚麼牌子、型號的相機?)
從此,他愛上了攝獵影像、愛上攝影、愛上電影。

《DRAMA & SHADOWS》收集了Stanley Kubrick當記者時拍下的照片。
看過Stanley Kubrick的影片無數遍,首次一窺有系統地整理過的大師相集。

我看見Stanley Kubrick在我眼前拿起他的照片,就像《A Clockwork Orange》裏,女醫生向主角播放不同幻燈片。

「I'm going to show you a picture……」

他也像女醫生般向我逼問。

「Just tell me the first thing that comes to your mind.」

「『張力』!我看見『張力』!­也看見了『危機』!」
光與影不但抓住瞬間,也捕獲了「戲劇」。
書名《DRAMA & SHADOWS》取得真貼切。

「……and you tell me what that person might say.」

相中人在想甚麼?
也許有些人會為她提心吊膽;也許有些人猜她已棒過無數書本、走過這道階梯千萬次,她根本不以為然。

她平靜的表情之下是其實焦急的心情,她咒罵著每級階級,因為她正趕住血跡斑斑的客廳,那裏躺著一具被她意外勒死的屍體,死者是她的養父。她計畫把養父被殺的兇案現場掩飾成吊頸自殺的場景。現在繩子已懸在樑上,屍體也套進繩圈,只欠養父步上絞刑台「自殺」時,腳下踏著的重要道具-----書本!

我想至少這樣的「Drama」才勉強配得上大師的「Shadows」!

你又認為「What that person might say」呢?

10/01/2007

 

《完全人格改造》-----死唔去,就要狠狠地活下去!


在書局裏,高掛「心靈勵志」、「自我增值」、「改變自己」之類「招牌」的書架不住「加建」,讀者也愈來愈多(可見香港人幾咁上進!)。

不過,像我這種自信如宇宙般不斷膨脹,信心已「超現實」地與現實「脫軌」的傢伙,這類書絕對提不起我的興趣。

不過,這一本《完全人格改造》卻是例外,因為,他的作者是鶴見濟!

鶴見濟就是若干年前弄至滿城風雨的《完全自殺手冊》的作者!

在書架上巧遇《完全人格改造》,察看到鶴見濟的鼎鼎大名時,愣住了,心忖:「怎麼曾經如此離經叛道的人,竟突然『性情大變』,變得正經八百呢?」

好奇地打開書,翻了數頁後,心中不禁大喝了一聲:「好!」

不如所料,果然是「掛羊頭賣狗肉」!

《完全人格改造》的確是一本教讀者改變性格的書,不過,「本性難移」!書中提出的方法依然不改作者語不驚人誓不休的個性!

其中一種作者提倡的舒緩壓力方法竟是「有節制地吸毒」!

吸甚麼毒?就是「Ecstasy」!即係「Fing頭丸」!

書中詳細介紹「Ecstasy」藥性、反應、作用……只欠在那裏出售!

雖然,呢本書對我來說毫無實際幫助,趣味多於一切。不過,我十分欣賞鶴見濟這位寫了《完全自殺手冊》的作者以《完全人格改造》作為他的新作,因為,他至少帶出了一個訊息:

「死唔去,就要狠狠地活下去!」

9/29/2007

 

《嫌疑犯X的獻身》-----最冷靜的人犯下最激情的「錯」?


久違了的「文字感動」!
想不到,好幾個星期前閱畢的一本小說,翻捲時的感動仍歷歷在目!
更想不到,它是一本推理小說!
《嫌疑犯X的獻身》是東野圭吾摘下2006年直木獎的作品。

女人誤殺了死纏的前夫。
屈膝在中學教授數學,懷才不遇的天才數學家挺身而出。
他以運算數學公式的冷靜頭腦,替她處理屍體;為她製造不在場證據;教她應對警方的逼供…….
甚至甘願犧牲自己。
這一切,全因為他愛她。
但是,兇案前,他和她從沒交談,兇案後,為了避嫌,他們也沒有交往。
純粹的單戀!
他的佈局天衣無縫。
他的痴情也天夜無縫。

牢不可破、滴水不漏的佈局滲透了不可理喻、無法解釋的愛情破綻。
精密的情節蟄伏無理的情感。
精細準確的文字暗藏山洪暴發的痴戀。
冷靜的頭腦內是澎湃的感情。

最理性的推理故事,最不理性的暗戀事件。

冷靜與激情的對比令我動容。

「我只是針對一般人自以為是的盲點出題。」天才數學老師出考題的要訣。
自以為不會被愛情所困,也許是許多人的「盲點」。

9/19/2007

 

Unofficial Guide To電影製作-----睇景之一(本地篇)

近日因為一部籌備中的電影離港往國內「睇景」。
「睇景團」的行程包括浙江省橫店影城內的各個景點、新昌及象山等……
早機去、晚機返,住了三間不同「星級」的酒店,食足咁多餐,足足七天……
屋企人及若干MSN上的朋友都唔明白點解要去咁多日。
「睇景之嘛,又唔係拍……」
「睇景」有乜好睇?要睇啲乜?點樣睇?
為免逐一回答,小弟決定唔怕醜,以疏淺的經驗寫下「Unofficial Guide To電影製作-----睇景」。

注意:本文主旨乃係嚇唬一般百姓或對電影充滿熱誠而打算投身「火海」的有志青年,如有電影從業人員不幸閱畢此文,感到胡吹亂謅、瞎掰胡扯,完全不能反映事實,實屬正常反應,敬請一笑置之……阿們。

Unofficial Guide To電影製作-----睇景之一(本地篇)

選景(Location scouting) 名詞(n.):尋找或物色拍攝場地

一) 搵景:

電影開拍前,製片部的手足都會找出電影中將出現的場景準備拍攝。
他們可以從以下各項找到蛛絲馬跡,推測影片對場景的要求:
1) 劇本
2) 分場
3) 故事大綱
4) 片名
5) 類型(即係愛情片定警匪片……)
6) 乜都冇
(如遇上第4、5、6項的情況,製片部將發揮其驚人的想像力完成任務,例如:警匪片的話,梗有個貨艙……)

二) 睇景

導演從製片組手足拍攝的「候選場地」照片中篩選需要親身視察的場景。
(備註:以下圖片乃係小弟在最近有份參與的兩部影片中拍攝下來的)
圖中一干人等正在進行的活動便是「睇景」!
從左到右分別是美術組、機器組、導演、導演組和製片組……
如果場地將發生爆炸、飛車、跳樓等「動作場面」,動作組也會同行。

每個組別對場地的「切入點」各有不同,各有各的關心和考慮。
「睇景」時,同一個地方,但每個人的內心都泛起不同的V.O.(心聲)。

例子一:
製片:(V.O.)「幾多錢?貨車入唔入得?有冇電?有冇水?廁所遠唔遠?」

例子二:
如果場地是用來拍攝大場面的話……
副導演:(V.O.)「要Book幾多個臨時演員先塞得滿個景?」

一般嚟講,冇一個景可以全完符合情節所需,所以美術組一定會喺個景「做手腳」、加工、修葺……
美術組手足最常問的一個問題是:「使唔使還原?」
「還原」即係為劇情要求而喺場地裝裝拆拆、大變身之後,拍攝完畢使唔使「打回原形」,回復原狀。
小弟曾經遇過一個相當有趣的場面。

例子三:
話說某美術組手足走進場地後,左望右望,東指西指……
「呢個拆咗去啦!」
「嗰個拆咗去啦!」
「呢度拆埋去啦!」
……
我看見業主的臉色一陣灰一陣紅,又怕又嬲……

作為編劇,「睇景」時,小弟的V.O.又是甚麼?心情又是怎樣呢?
我十分享受「睇景」。
在製片組的安排之下,一大班人乘著車,由早到晚,在不同的場景跑來跑去,而且,所到之處大多是平日不會去的,感覺就像小學生去旅行。
「睇景」是劇本的文字化作真實的第一個階段,看著腦海中的場景逐步「影像化」,這種感覺極棒!
場景需要配合劇情而修飾,同時,處身現實,被天地觸動,與萬物互動,情節也會因為環境而變化。
「睇景」也是創作的一個部份。

在香港「睇景」對我來說是學校小旅行,出發往外地「睇景」便是「從香港出發」的旅行精華遊!
「海外睇景旅遊團」有乜好睇?要睇啲乜?點樣睇?
一大班人像童軍「宿營」般一齊起居飲食,「睇景」之餘剩番嘅時間點打發?
下回再談。



This page is powered by Blogger. Isn't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