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7/2007

 

罐裝技安T

昨夜到旺角「兆萬」走了一趟。
本來一心尋找《變形金剛》「大黃蜂」的蹤影,卻「節外生枝」地在「叮噹專門店」發現了「技安T」!
「ZIP-ZAP」線條橫越胸口的橙色T-Shirt是技安在《叮噹》卡通的最愛造型。
橙色也是「賣飛彿」,於是二話不說買下了!




IQ題:
「技安T」最適合在甚麼場合穿著?
答案:當然是「卡拉OK」了!名副其實「技安開演唱會」!








7/25/2007

 

Making of【千‧秋】之九:未暴光的封面(下)

扭曲的古城‧解體的歷史


其實,我相當喜歡這兩款把空間解體的初稿,像向歷史和時空施法。但它們始終科幻感覺太重,因此被否決。

(靛的網頁:http://www.e-din.com/)

7/22/2007

 

Making of【千‧秋】之八:未暴光的封面(上)

這次的封面設計花了不少時間才理出頭緒,找到方向,原因是這次寫的故事、取材、風格跟過去的極之不同(其實小弟每本小說都不同類型……我不否認我是一個難以歸類的「立雜人」)。
封面的設計概念是希望帶出動盪的史詩氛圍,但同時又隱藏魔法的感覺,因此,大地上的北京古城以飛碟底部複雜的光線或電路板上發光的線路般的線條勾勒出來,並呈現出迷宮的形態。
夜空中發亮的北斗星代表朱連魁,隱喻了他發熱發亮的一生把一段黑暗的亂世照亮了。

再次感激編輯小輝和插畫師靛(靛的網頁:http://www.e-din.com/)任勞任怨的為我改了又改!

日與夜共存的天空
把天空分割成白天和黑夜的這個初稿我也十分滿意。北斗星在星空的一邊,風箏在另一邊的晴空。但這個版本交代的訊息太多,為免因為貪心導致混亂,最後也「落選」了。



7/17/2007

 

Making of【千‧秋】之七:魔法的謝幕



故事說完,表演完畢,布幕降下。

首先要感謝的是一個素未謀面的人,他叫Stephen,Stephen建立了一個名為「中國魔術」的網頁(中國魔術網址:http://www.chinesemagic.tk/),這個網頁以中國魔術史為主題。我就是在這裏知道了朱連魁和程連蘇的事跡,被那封轟動魔術史的挑戰書吸引,然後,開始展開資料搜集和構思【千‧秋】這個故事。

長大後,逐漸遺忘魔術的奇妙,小時候被魔術觸動的感覺漸淡。但機緣巧合地,在數年前,陳德森導演找我替葉偉信導演寫一個關於魔術的劇本,我因此與魔術再次結緣。我更從十分熱愛魔術的葉偉信導演身上對魔術加深了認識。雖然,這部「魔術電影」尚未找到誕生的時機,但好的戲法,一定會找到登場的機會。同時,多謝兩位,因為,在兩位無心炮製的機遇下,我與魔術重逢,否則,【千‧秋】並不會面世。

小弟更是萬分感激黃子華先生,爾冬陞先生和莊文強先生在百忙中抽空為小書賜序(以上排名先後是安照他們交稿的次序)!你們的一字一句不但像灑在雪糕上的繽紛朱古力粉,裝飾了小書,為了不讓你們蒙羞,不掉三位前輩的面子,你們的隻字片語也如身後追兵狙擊的子彈,窮追不捨地鞭策我把【千‧秋】臻至。

(【千‧秋】將於七月十八日在香港書展正式公開發售)
(書展資料:http://www.hkchinesebooks.com/new/news_1.htm)

7/15/2007

 

Making of【千‧秋】之六:魔法之後(下)

在北京巧遇朱連魁(下)
博物館外一列高聳的中空石碑把把天空分割成菲林膠片。


翻開中國電影歷史的「偉人手冊」,檢閱先驅時,便一定會喊到朱連魁的名字。
然而,在「中國影史」中,朱連魁不過是「特別客串」,他真正領銜主演,或扮演重要角色的「戲碼」是-----「中國魔術史」。
離開中國電影博物館時,我不禁想到,甚麼時候才會有中國魔術博物館呢?不讓我國的傳奇魔術師被遺忘,把每一段魔術傳記流傳。

創造魔術師傳奇的藝人,撰寫魔術師傳記的作家,同樣偉大。
把戲法變得出神入花的魔術師;把戲法記下流傳萬世的史學家,同樣偉大。

(【千‧秋】將於七月十八日在香港書展正式公開發售)
(Making of【千‧秋】由今天至書展開幕隔天連載)
(書展資料:http://www.hkchinesebooks.com/new/news_1.htm)

7/13/2007

 

Making of【千‧秋】之五:魔法之後(中)

在北京巧遇朱連魁(中)

武漢戰爭展覽標題
展覽廳向後世展示了「中國第一部紀錄影片」【武漢戰爭】在中國影史中不可磨滅的地位。

武漢戰爭展覽版
根據展板上的資料,【武漢戰爭】拍攝了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暴發,武漢新軍起義。影片於一九一一年十二月一日在上海上映。

武漢戰爭劇照




展板上其中一篇廣告指影片派遣專員親赴戰場拍攝,這幅【武漢戰爭】的劇照便紀錄了戰爭一隅。廣告更這樣形容這場戰役:「可驚可駭可悲可慘」!


在「最早的中國紀錄片」展覽廳中,亦找到一幅介紹【武漢戰爭】的展板。
展板展示了【武漢戰爭】的一幀劇照,和數篇當日影片上映時,在報章上刊登的宣傳廣告。
「魔術也是創造、也是發明,只有第一名,沒有第二名……」
【武漢戰爭】這部「中國第一部紀錄影片」在我國電影史上留下了「第一名」的榮譽。
(【千‧秋】將於七月十八日在香港書展正式公開發售)
(Making of【千‧秋】由今天至書展開幕隔天連載)
(書展資料:http://www.hkchinesebooks.com/new/news_1.htm)




7/11/2007

 

Making of【千‧秋】之四:魔法之後(上)

在北京巧遇朱連魁(上)
(二零零七年六月二十九至七月一日)
在香港回歸十周年的日子,中國電影博物館舉辦了一個名為「我們這十年」的青年導演論壇。我因此跑到了北京,更意外地踏上朱連魁在中國電影史上留下的足跡。 中國電影博物館位於北京市朝陽區南影路。兩天的交流會,行程擠得滿滿。不過,論壇的負責單位十分細心,趁著空檔安排了一趟穿梭古今中國電影歷史的時光旅程,讓導賞員帶領我們遊歷博物館中十個介紹中國電影史的展覽廳。由於時間有限,我們這群「到此一遊」的時光旅客只能「走馬看花」,但心裏都留下了「有機會一定要再臨,駐足細賞」的不捨。

第一部紀錄片


(展覽廳的入口展示了中國影史上的雲雲「第一次」,朱連魁便是其中一個「榜上有名」的「始作俑者」。)

中國電影時光旅程的起點是一幅刻上了許多個「中國電影的第一次」的「里程碑」。「里程碑」的第五項便寫上了朱連魁在一九一一年拍攝的【武漢戰爭】是中國的第一部紀錄片。

(備註:中國電影博物館官方網站:http://www.cnfm.org.cn/)

(【千‧秋】將於七月十八日在香港書展正式公開發售)
(Making of【千‧秋】由今天至書展開幕隔天連載)
(書展資料:http://www.hkchinesebooks.com/new/news_1.htm)

7/09/2007

 

Making of【千‧秋】之三:魔法的苦旅(下)


騎上在現實和小說中盪來盪去的鞦韆(下)

寫【千‧秋】的過程登上我說故事生涯中的痛苦排行榜,而且,乾脆俐落的霸佔了第一位,並把第二名遠遠拋離。
我首次懷疑自己的「心」真的有病,真的精神崩塌。
我曾經痴痴呆呆地看著電腦上的兩行句子,六十六個字,如中學中文習作的重組句子般,把名詞、動詞、形容詞左搬右砌,莫名其妙地弄了十二個小時!
這六十六個字在「第六章」中。
「『靈光』把朱連魁照亮,他閃爍異樣的神采,外來的挑戰已化作『燃料』,把朱連魁拖著沈重車卡,在『魔術車軌』上疾走的『火車頭』猛力往前推。」
不是這兩句文字有多高的難度,而是我根本瘋了!
我懷疑那時候的我根本不是我,像電影【閃靈】(《Shining》)中瘋掉(或被鬼迷)的作家積克在原稿紙上不停重複地寫:「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只管工作不嬉戲使積克變了呆瓜……)
我也變了呆瓜……
另一個病徵是,蘇菲修女死於「天津教案」事件中的這一段情節,我把它調前調後,足足搞了三天!
更可怕的是,我根本沒有察覺時間的流逝。
而且,任何不請自來,把我從故事喚回現實的「不速之客」每每像燃點炸藥導火線的星火,使我爆炸。
把我引爆最多次的應該是手機的來電。
鈴聲就像引爆的星火。
我不能自制地發脾氣,失控地與手機另一端的無辜者吵架(在這裏趁機向曾經遭小弟無故喝罵的受害者致深切的歉意)。
後來,我索性不接電話,為免殃及池魚。
另一個更糟糕的情況是,當我騎上在現實和小說中盪來盪去的鞦韆回到現在時,就算數十個小時沒睡,我也因為「說故事的Jet-lag」而失眠。
倦極但無法入睡的滋味極難受,我暴躁得幾乎把家裏的所有門踢破,把傢俱摧毀…….
「只管工作不嬉戲使我變了呆瓜……」

這樣辛苦為了甚麼?花如此大的氣力說一個故事值得嗎?

「魔術變出了甚麼?」
「故事變出了甚麼?」

說故事的人有兩種,一種是有話想說的,另一種是有問題想問的。
【千‧秋】問了許多個問題…….
故事說完了,我找到答案嗎?
「…….」
我不知道,不過,我相信的是【千‧秋】中主角朱連魁的一句話:「我們賣藝的,只要還有一個觀眾便要演下去!」
「我們說故事的,只要還有一個讀者便要寫下去!」

(【千‧秋】將於七月十八日在香港書展正式公開發售)
(Making of【千‧秋】由今天至書展開幕隔天連載)
(書展資料:http://www.hkchinesebooks.com/new/news_1.htm)

7/07/2007

 

Making of【千‧秋】之二:魔法的苦旅(上)

騎上在現實和小說中盪來盪去的鞦韆(上)


「導演的工作是甚麼……我們可以將它定義為「雕刻時光」,從「一團時間」中塑造一個龐大、堅固的生活事件組合,將他不需要的部分切除、拋棄,只留下成品的組成元素,確保影象完整性的元素……」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y Tarkovsky)在他的著作【雕刻時光】(Sculpting in Time)中這樣說。
的確,雕塑家面對的素材是具體、實在的物質。而說故事的人,拿起筆桿作鑿子,埋頭苦幹、精雕細啄的是一大團的時間。
這次,我選擇了一團在我說故事的歷史中史無前例的巨大「時間」!這團時間的底面積從中國幅蓋至美國、倫敦,它的高度從清朝咸豐四年,一八五四年伸展到民國十一年,一九二二年。
時間的體積=底面積(中國+美國+倫敦)x高度(一九二二年-一八五四年)
面對這一團體積龐大的時間,我不知所措、無從入手,許多時更迷失在「時間」的濃霧中。
除了首次揀選了如此巨大無比的「時間」作素材外,【千‧秋】也是我第一個取材於真人真事的故事。
朱連魁是真有其人。
故事雖然夾雜史實和創作,而而,正史中,朱連魁的足跡並不多,但走進史料中,不難感到他的蹤影、痕跡。
「時間濃霧」中,我因為追蹤虛虛實實的身影,一次又一次迷路。
我說不出我在找尋甚麼。
莫名其妙地想起一段佚事,故事好像是發生在瑞典電影大師英瑪‧煲曼(Ingmar Bergman)的身上(我其實不太肯定),故事是這樣的,某天英瑪‧煲曼在拍攝現場拍一場戲,但拍來拍去也不滿意,總覺得有甚麼說不出的不妥,演員、攝影、燈光試了又試,英瑪‧煲曼仍皺眉頭。眾人心力交瘁之際,一隻迷路的蝴蝶飛進了現場,工作人員已為拍攝煩惱不已,正想把蝴蝶趕走,沒想到,英瑪‧煲曼像靈光一閃,似抓住了甚麼,他不但制止「撲蝶」的工作人員,更讓蝴蝶自由飛翔。然後,他輕聲地喊了一聲「開麥拉」,把蝴蝶和這個「NG」了無數遍的鏡頭再次拍攝。
突如其來、無法預計的迷途蝴蝶,幫了英瑪‧煲曼一把,他終於拍下滿意的鏡頭。
「把一切開放,讓奇妙跑進鏡頭!」
英瑪‧煲曼好像說過類似的話。
「時間濃霧」中,我想我也在嘗試把一切開放,讓奇妙跑進我的故事中。
我等待「蝴蝶」的出現。

每天展開寫作,從現實走進故事,躍進過去的時空,我像騎上在現實和小說中盪來盪去的鞦韆。
鞦韆把我帶進「時間濃霧」裏。
霧中,我跌跌撞撞地追隨虛幻的腳步,盼望邂逅「靈光的蝴蝶」。
我被鞦韆弄得頭昏腦脹,像乘坐在驚濤駭浪上拋高拋低的木筏,暈頭轉向,也像不停搭乘長途航空旅程,被時差弄得日夜不分,患上「說故事的Jet-lag」。

(【千‧秋】將於七月十八日在香港書展正式公開發售)
(Making of【千‧秋】由今天至書展開幕隔天連載)
(書展資料:http://www.hkchinesebooks.com/new/news_1.htm)

7/05/2007

 

Making of【千‧秋】之一:魔法的登場

童年的魔術棒‧看不見的線

「我們都曾感受過魔術的神奇力量……第一個看見光和影子在銀幕上移動的人認為那是魔術;當人們第一次握著電話筒,或是發現一個叫做收音機的盒子可以傳出音樂時,他們覺得這也是魔術。而對我來說,魔術開始於那些從天而降、雪白色的東西,它們在我手中慢慢融化……」
這段文字是大衛高柏飛(David Copperfield)在他親自編輯的一本結集了許多個關於魔術的短篇小說集【不可能的故事】(David Copperfield's Tales of the Impossible)中寫的。

在我的記憶中,我擁有的第一個把戲是許多年前從海運中心裏一間叫「小飛俠」的玩具店中買的,爸媽買給我的是一根魔術棒。就如一般魔術棒,兩頭是白色的修長的黑棒,比較特別的是魔術棒一端伸出了一條紅線,線懸掛了如短劍劍柄繫上的一束花絮。
戲法是這樣的,從魔術棒伸出來的這束紅色花絮,在我施法後便會乖乖的上上落落,忽長忽短。
竅門說穿了總是很簡單,魔術棒是中空的,一棵小鉛球綁在收藏在攀內的紅線的另一頭,只要微微把棒子傾斜,鉛粒便會因為它的重量而在棒內滾動,把紅線拉動,或收或放。
魔術棒內藏的玄關,棒內那「看不見的線」牽我跨過走進魔術國度的門檻。

「世間有兩種人,一種人視魔術為謎語,非要找出謎底不可;另一種人以單純的心情看魔術,享受被騙的感覺。那種人比較幸福?我不知道!」
(備註:【千‧秋】小說中,搜尋戲法輯錄成書流傳後世的唐再豐的言論。)

我肯定自己是後者,每次欣賞魔術表演,我都沒有試圖找尋把戲的破綻。
不過,我敢於表演的戲法實在少之又少,因為我和初時的朱連魁一樣,因為藏在心裏的把戲秘密,使我很少在別人面前表演,我其實不懂欺騙自己,也無法瞞騙別人。
幸好,我找到另一個變戲法的舞台。

電影根本就是魔術的另一個化身!
或者,電影根本也是魔術!
(備註:【千‧秋】小說中,朱連魁遇上愛迪生,體驗了電影「魔法」後的對白。)

電影、小說就是我的舞台,說故事是我的把戲。
但願我的故事能變出甚麼!

(【千‧秋】將於七月十八日在香港書展正式公開發售)
(Making of【千‧秋】由今天至書展開幕隔天連載)
(書展資料:http://www.hkchinesebooks.com/new/news_1.htm)

7/01/2007

 

七月書展登場: 【千‧秋】

【千‧秋】
一個從晚清走向共和的魔術師傳奇
The Marvellous Chinese Conjurer

故事簡介:

朱連魁,一個身懷絕世魔術本領的中國魔術師,他傳奇的一生與中國近代的動盪歲月扣上千絲萬縷的關係。
生於起義此起彼落的情末亂世,他失去了母親,卻邂逅了魔術。
魔術棒成為他崎嶇命途的指揮棒,引領他在人生舞台上演出一幕又一幕不可思議的神奇劇目。
太平天國的動亂、義和團的肆虐、晚清的昏庸、革命的滔天巨浪、美國的自由空氣…..波瀾壯闊的歷史場景如走馬燈,掩映在舞台的背景上。
慈禧太后、史上最偉大的逃脫魔術師胡迪尼(Harry Houdini)、偉大發明家愛迪生、革命先鋒孫中山……響噹噹的人物逐一踏上舞台。
如父親的師傅、失去自由的宮女、宿命的對手……扭轉人生際遇、情節的重要角色輪流粉墨登場。
命運的魔術棒一揮,朱連魁光芒四射。
但魔術能否變出希望?變出自由?變出不一樣的未來?
他耗盡畢生氣力探索魔術的意義和生命真諦,並把足跡留在顛簸的歷史軌跡上。從晚清走向共和的紛擾千秋裏,他與宿命的對手以魔法各顯千秋。

This page is powered by Blogger. Isn't yours?